Skip to content

簡介

在RESTful架构中,每个网址代表一种资源(resource),所以网址中不能有动词,只能有名词,而且所用的名词往往与数据库的表格名对应。一般来说,数据库中的表都是同种记录的"集合"(collection),所以API中的名词也应该使用复数。

  • 每一个URI代表一种资源;
  •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,传递这种资源的某种表现层;
  • 客户端通过四个HTTP动词,对服务器端资源进行操作,实现"表现层状态转化"。
GET /zoos:列出所有动物园
POST /zoos:新建一个动物园
GET /zoos/ID:获取某个指定动物园的信息
PUT /zoos/ID:更新某个指定动物园的信息(提供该动物园的全部信息)
PATCH /zoos/ID:更新某个指定动物园的信息(提供该动物园的部分信息)
DELETE /zoos/ID:删除某个动物园
GET /zoos/ID/animals:列出某个指定动物园的所有动物
DELETE /zoos/ID/animals/ID:删除某个指定动物园的指定动物

內容

在一个RESTful系统里,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索取资源的操作只能通过HTTP协议语义来进行交互。最常用的HTTP协议语义有以下5个:

常用的HTTP动词有下面五个(括号里是对应的SQL命令)

  • GET(SELECT):从服务器取出资源(一项或多项)。
  • POST(CREATE):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。
  • PUT(UPDATE):在服务器更新资源(客户端提供改变后的完整资源)。
  • PATCH(UPDATE):在服务器更新资源(客户端提供改变的属性)。
  • DELETE(DELETE):从服务器删除资源。

返回结果

  • GET /collection:返回资源对象的列表(数组)
  • GET /collection/resource:返回单个资源对象
  • POST /collection:返回新生成的资源对象
  • PUT /collection/resource:返回完整的资源对象
  • PATCH /collection/resource:返回完整的资源对象
  • DELETE /collection/resource:返回一个空文档

GET

GET:发送一条或者多条GET请求都不会改变服务器里面的资源,同一个request发一遍和发两遍都将获得相同结果。这个交互行为是幂等的。 GET:从服务器取出资源(一项或多项)

@ApiOperation(value="获取用户列表", notes="")
@RequestMapping(value={""}, method=RequestMethod.GET)
public List<User> getUserList() {
    List<User> r = new ArrayList<User>(users.values());
    return r;
}

@ApiOperation(value="获取用户详细信息", notes="根据url的id来获取用户详细信息")
@ApiImplicitParam(name = "id", value = "用户ID", required = true, dataType = "Long")
@RequestMapping(value="/{id}", method=RequestMethod.GET)
public User getUser(@PathVariable Long id) {
    return users.get(id);
}

POST

POST:发送的POST请求中会包含希望创建的新资源。收到POST请求后,服务器会新增资源。这个交互行为是非幂等的。 POST: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

@ApiOperation(value="创建用户", notes="根据User对象创建用户")
@ApiImplicitParam(name = "user", value = "用户详细实体user", required = true, dataType = "User")
@RequestMapping(value="", method=RequestMethod.POST)
public String postUser(@RequestBody User user) {
    users.put(user.getId(), user);
    return "success";
}

PUT

PUT:客户端发送PUT请求对资源进行修改 (更新),此时服务端的资源发生变化,这种请求是幂等的。 PUT:在服务器更新资源(客户端提供完整资源数据)。

@ApiOperation(value="更新用户详细信息", notes="根据url的id来指定更新对象,并根据传过来的user信息来更新用户详细信息")
@ApiImplicitParams({
        @ApiImplicitParam(name = "id", value = "用户ID", required = true, dataType = "Long"),
        @ApiImplicitParam(name = "user", value = "用户详细实体user", required = true, dataType = "User")
})

@RequestMapping(value="/{id}", method=RequestMethod.PUT)
public String putUser(@PathVariable Long id, @RequestBody User user) {
    User u = users.get(id);
    u.setName(user.getName());
    u.setAge(user.getAge());
    users.put(id, u);
    return "success";
}

DELETE

DELETE:发送Delete请求之后,服务端资源将消失。当再次发送一条Delete请求,客户端获得的资源状态和第一次发送Delete请求后的状态是一致的。这个请求是幂等的。 DELETE:从服务器删除资源

@ApiOperation(value="删除用户", notes="根据url的id来指定删除对象")
@ApiImplicitParam(name = "id", value = "用户ID", required = true, dataType = "Long")
@RequestMapping(value="/{id}", method=RequestMethod.DELETE)
public String deleteUser(@PathVariable Long id) {
    users.remove(id);
    return "success";
}

HEAD:当不知道使用何种请求方式获取客户 端资源时,可以使用HEAD方式,此时客户端返回的不是具体的资源信息,只是HTTP状态码和报头。此方式是幂等的. HEAD:从服务器获取报头信息(不是资源)。

最常见的一种设计错误,就是URI包含动词

POST /accounts/1/transfer/500/to/2 ❌ POST /accounts/1/transaction/500/to/2 ⭕

状态码(Status Codes)

  • 200 OK - [GET]:服务器成功返回用户请求的数据,该操作是幂等的(Idempotent)。
  • 201 CREATED - [POST/PUT/PATCH]:用户新建或修改数据成功。
  • 202 Accepted - [*]:表示一个请求已经进入后台排队(异步任务)
  • 204 NO CONTENT - [DELETE]:用户删除数据成功。
  • 400 INVALID REQUEST - [POST/PUT/PATCH]:用户发出的请求有错误,服务器没有进行新建或修改数据的操作,该操作是幂等的。
  • 401 Unauthorized - [*]:表示用户没有权限(令牌、用户名、密码错误)。
  • 403 Forbidden - [*] 表示用户得到授权(与401错误相对),但是访问是被禁止的。
  • 404 NOT FOUND - [*]:用户发出的请求针对的是不存在的记录,服务器没有进行操作,该操作是幂等的。
  • 406 Not Acceptable - [GET]:用户请求的格式不可得(比如用户请求JSON格式,但是只有XML格式)。
  • 410 Gone -[GET]:用户请求的资源被永久删除,且不会再得到的。
  • 422 Unprocesable entity - [POST/PUT/PATCH] 当创建一个对象时,发生一个验证错误。
  • 429 Too Many Requests – 因為負載限制,拒絕request時。
  •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- [*]:服务器发生错误,用户将无法判断发出的请求是否成功。

參考資料